再见, 2020

2020-12-31

从 2018 年终总结开始,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就是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或远程工作者,这中间受过很多人言语的嘲讽与质疑,庆幸的是我没有放弃自己的初衷,并在 2020 年取得初步进展。

离职

年初,公司很早就发邮件通知我们提前返回工作地。由于疫情原因,刚回上海那阵子需要在家隔离两周,工作方式变成了远程工作,这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工作方式。

但是与之而来的规矩也开始变多,每天需要在微信群里打卡签到,填写一个问卷调查,主要就是身体有没有出现发烧状况,选择当前所在位置看本人是否在上海本地。这无可厚非,我能理解银行也需要管理它的外包人员。

让我难以接受的是我们还需要下载并注册该银行的 app,并且每天在 app 里签到。注册也就算了,验证身份需要有四个步骤:1. 身份证正反面拍照(ps.勉强接受);2. 人脸动态识别(ps.身份证都有了,还要采集你的人脸信息干嘛);3. 个人职业信息(ps.你没看错,还要你的职业信息,都是必填项);4. 银行卡识别(ps.我收到过很多诈骗短信,内容里精确无误的显示我的银行卡号,这些信息都是从哪里泄露的可想而知)

这之后,银行里又制定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举措:疫情期间强制要求去现场办公、现场打卡不仅要录指纹还要拍照留念、每天必须登录虚拟桌面8小时、每天必须至少提交一个commit(有时前端需要等后端接口才能干活,哪怕改一个字符也要提交,完全的形式主义)、从3月份起要求强制加班………抛开这些都不说,这个银行最丑陋的嘴脸是歧视外包人员:外包人员在食堂充值 100 元饭卡,实际到账只有 66 元,剩下的去哪了呢?补贴行员的餐补费。可别指望外包公司能帮你争取便利,它们逆来顺受,担心失去银行这个”大客户”,只会一味的要求自己的员工遵守金主制定的一个又一个规矩。

把这些经历写出来,是为了告诉那些即将踏入it行业的新人远离银行和外包公司,这些地方不懂得怎么尊重人。

5月底,三年合同到期,我欣然选择了回老家合肥定居。

很长一段时间我在思考一个问题:工业革命发展了机器,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。但是现代社会体制内的管理者们究竟处于何种角色,我作为一个普通职员看在眼里的是,他们只会制定规矩,来降低并增加员工的生产效率与心智负担。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?

安全之路

在即将离职前,我就开始规划接下来要走的路。之前在银行工作时有个关系较好的朋友晓峰,我两下班时经常一起漫步回家,聊天聊地,聊的最多的还是未来的打算,我和他都喜欢网络安全,相比于开发漫天营销的 app,或者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写的网贷应用,挖掘网络漏洞,建设网络安全环境,我们认为这是件有意义的事。

晓峰在我入职第二年就离职,一个人去北京学习网络安全,追逐他的梦想。我没法像他那么潇洒,我有老婆孩子。5月初,我和老婆说了离职之后的打算,她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我的决定,在这里对她表示感谢。

5月4号,我在腾讯课堂报名了掌控安全机构的渗透测试安全课程,为期三个月,六月份才开新的一期,但是可以提前看往期的上课视频。在 5 月份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我已经看了一半的视频,因为有开发基础,学习起来还蛮顺利的,开始接触这个崭新的行业。

6月份,从上海回到老家后,第一个礼拜忙碌的不行,不过相比在上海住狭小的出租屋,回到老家住刚装修完的新房,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,我告诉老婆,咱们再也不用搬家了。

6-8月,这应该是今年最轻松的两个月,晚上的时间用来上课,白天用来做靶场练习。周末去拜访老同学,和姐姐组个家庭👨‍👩‍👧‍👦聚会亦或是去逛商场。

8月16号,我在语雀上开了专栏用来记录学习安全的点滴,之后的一周内挖到了五个漏洞,被漏洞盒子收录了两个漏洞,其余三个被告知重复提交。对于初学者,被收录漏洞无疑是最大的鼓励,我迫不及待的和我老婆以及好基友白蚁(上网课的同学)分享了这个好消息,并且告诉自己,有了个不错的开始,剩下的就是坚持了。

由于老婆姐姐买新房,我们商量之后把手头存款大部分借给了姐姐,再加上这两个月在家吃老本,手头已经没有多少存款了。于是又不得不踏上了找工作的旅程。

做有意义的事。

再入职

我是8月20号左右开始投简历找工作,8月24号就办理入职了。

新公司是家创业公司,给我开的待遇是 15k/13薪,我觉得还可以。在此之前,还有两家公司开的薪资都是 16k/13薪,其中一家公司面试时把话说得很直白,我干活,他给钱,不谈感情,我喜欢这种简单明了的关系,但紧接着他又说老板有时候可能会对我发脾气,哪怕那件事老板是错的,我也不能够反驳。我知道,这又是一家不懂得尊重人的公司,于是就拒绝了。另一家公司在合肥来说规模还挺大,但是办公环境实在很吓人,感觉就像电影里制毒工厂那样,灯光很暗,面试的办公室很大,沙发是那种老旧的红褐色,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,他们对于我的要求就是封装一套组件,我不喜欢这样的工作内容,于是也拒绝了。

最终选择的这家新公司位于蜀山创业中心,虽然只有一个办公室,但是三扇大窗户让办公室充满了阳关的味道,每个人拥有自己的独立的工位,人员虽少,但配置齐全,服务端、前端、产品、ui、测试、hrbp一应俱全。老板是从北京回来创业的,好几位同事也是北京那边挖过来的,hrbp 告诉我:“在合肥,好的前端并不多,希望我留下做事”。从我的面试经历来看,合肥很多公司没有前端的概念。

我到现在还时常怀念工作的第一个月,我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两周内开发一款电商app,工期紧,人员刚刚组建完成,大家之间的开发习惯还不尽相同。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服务端提供的接口是 /user/add,我跑过去和他争论要遵循 restful 规范,url 应该是名词,通过 method 表现动作。但是后来我放弃了,我知道所有人的习惯都是长期形成的,尤其是这么个刚组建的团队,大家还不熟悉,需要时间去磨合。可能大家都是90后吧,服务端同学也都是有经验的工程师,工作效率极高,同事之间相处都比较友好,大家对这个新团队都充满期望,最终不可思议的还提前几天完成任务。

下图是第一次生日会之后拍的合影。我是多么希望一个好的团队可以持续长久下去………

从第二个月开始,就像梦会醒一样,所有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。

我不知道是不是初创公司有经济压力还是什么原因,从第二个月开始,公司开始陆续裁人,先是产品经理被裁。我不解的找到 hrbp 询问原因,我认为我们是个很强悍的团队,充满战斗力,hrbp 给了我一个理由,我接受了。没过几天又开始裁人了,我问原因,hrbp 又给了理由,我又接受了。后来,一个月里连续离开 5 位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,(虽然也有补充新人,但已经不是那个感觉了)我受不了这种伙伴接连离开的糟糕氛围,主动请辞,10月底,在仅工作了两个月后,成为第6个离开的人。我不相信每次都是员工自己的原因,我也没法去批评公司的薄情寡义,卸磨杀驴(干完活就裁人),初创公司面对的风险与挑战换位思考也能理解。

美好总是短暂的,悼念那些逝去的美好。

远程工作

这次离职后没多久,之前的同事找我做一个招聘网站,我接受了这份临时工作。整个 11 月份基本是在开发招聘网站,因为是认识的朋友,她没有要求我固定时间打卡上班,我也很高效完成她交待的任务,之间合作还算愉快。

(这位同事两年前就自己创业了,之前还在上海工作的时候找我写过 app,当时有全职工作再加上对 app 不熟悉就拒绝了。2019年总结里有写)

12月初,圆领平台的 fellow 联系我说有家公司需要招聘远程工作者,经过面试后我成功的和企业方签订合同,正式开始了我的远程工作生涯。

我是在 8 月份在网上找到圆领这个平台并注册成为工作者,当时还叫 “瓴英”,后来那个瓴字太难敲了,改成了”圆领”。他们不像猪八戒或猿急送那种做项目兼职,他们主要是为企业雇佣远程工作者,签订合同至少一个月起,企业将工资提前打到平台,一个月工作完成之后,由平台抽取 10% 手续费,剩余转账给工作者。经过一个月的尝试之后,如果企业和工作者合作愉快,也可以签订长合同如半年或一年的合同。

我的第一份远程工作的薪资是 15k,雇佣我的是家北京的公司,雇佣5-10年工程师在北京的正常薪水大概是 25k+,所以企业方也愿意找平台介绍工作者。工作内容主要用 React 写招投标管理后台,后台管理是我的拿手好活,一个月合作下来还算顺利,企业方有意和我续签合同,我暂时拒绝了。理由是这一个月工作非常忙碌,导致我没有时间去做自己的任何事情,包括学习新知识还有维护自己的 app 应用。但是我们约定年后有时间可以续签合同,继续合作。

李笑来有本书里提到一个概念“睡后收入”——睡觉也能产生的收入。后来在阮一峰有一期周刊里也有类似的概念,就是说作家写书,哪怕他到60岁退休之后,依然能有收入,但是劳动者出卖体力和时间换取金钱,如果有一天没有时间或体力,那也就断了收入来源。

作为软件开发者,我也决定创造自己的”睡后收入”——编写 app。我不会漫无目的的去编写 app,比如营销 app,那种是没有意义的。我要编写的 app 是生活中遇到一些麻烦时会想到,如果有这个 app 就好了,这些 app 可能很简单,但绝对很实用。目前有 5 个 idea,依次安排在开发进度中,来年的年终总结中也许会介绍到。

如果你有想要做的事,那就去做吧。不要让别人告诉你什么应该做,什么不要做。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倾听你自己的感受。

最后

还有几天就迎接 2021 年的到来,回首这一年,没有虚度光阴,一切都在按照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,在时间的长河里,规划也许会做调整,但不会停止。

对于来年的期待:

返回首页

本文总阅读量  次
总访问量: 
总访客量: